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053170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13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053170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14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Stmt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053170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53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Sql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053170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54
宋志平:2025塑造企业新优势_卡客车轮胎_开云-直播平台
快速导航
卡客车轮胎
分类
宋志平:2025塑造企业新优势
2025-01-19

  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出一系列政策,包括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、扩大国内需求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,为明年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。同时,会议也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,这个方针和总基调不光指导宏观经济,对企业经营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。

  做企业“稳”是基础,“进”是目的。在周期上行的时候,我们大家可以走得快一点,在周期下行、压力大的时候,我们要走得稳一点。企业稳健经营就是要尽量少犯错、不犯错,先不败而后求胜;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学会创造适合企业自己的小环境和小气候。“稳”为“进”创造条件,“进”有助于企业长期的“稳”,这是辩证关系。

  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优势的竞争。过去这些年,我国企业获得了长足的优势,开始是劳动力、土地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,后来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取得了产品的性价比优势。综合新政策和环境变化,企业要适应新变化,积极塑造新优势。

  任何一次经济困难都是在创新和新的生产力带动下走出来的。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企业面临产业体系调整的阵痛,要加大技术创新,拥抱新质生产力,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赛道、新动能、新模式、新业态。

  第一,积极运用数字技术、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,不是简单的业态。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80%,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。咱们不可以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。这几年我去了400多家上市公司,100多家非上市公司,调研企业过程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这些年我国企业加快了数智化改造,同时积极推动绿色化转型,焕发出新生机,促进了产业升级。

  第二,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。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是公司竞争的新赛道,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。新兴起的产业的培育不少是由一些传统企业在开发“第二曲线”。企业存在生命周期,在增长曲线拐点出现之前,应意识到某个业务可能逐渐进入衰退期,要未雨绸缪,适时发展新业务,形成新旧动能梯次接续的发展态势。

  第三,布局建设未来产业。未来产业由前沿科学技术创新驱动,尽管处于萌芽时期或产业化初期,但具有巨大发展的潜在能力,像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生物制造、新型储能等领域。企业要加强前瞻性布局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壮大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投入,重视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,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促进原创成果转化,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。

 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决定》强调,要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上的水准。企业工作林林总总,归纳起来两件事特别的重要:一是经营,二是管理。二者既有联系,也有区别。经营是做正确的事,目的是提高效益,眼睛向外,是开源,要多赚钱,在市场中汲取“三桶水”;而管理是正确地做事,目的是提高效率,眼睛向内,是节流,要少花钱,干毛巾也要挤出“三滴水”。

  20世纪能够说是“管理百年”,是解决产品有无、多少的生产管理时代。从最早泰勒的科学管理,到后来福特的流水线,包括丰田的精益生产等,管理实践和理论很多是围绕效率提升而展开的。

  改革开放40多年来,我国企业管理上的水准经过学习和实践有了很大提升,但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,随着高科技、新经济时代到来,技术迭代加速,生产效率不再是主要矛盾,商业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包括国际化的演变等,“不确定性”和“脆弱性”反映了新时代特点,企业进入了经营管理时代。我们做企业一方面要有正确的经营决策,另一方面也要有精细的管理。

  今天,在遇到困难时,不少企业领导者觉得是因为管理做得不好,所以苦练内功,然而企业产生问题的根源往往并不在这里,过度管理没有办法弥补经营的失误。当然管理还是要做好,企业领导者要站在经营的高度看待问题,思考怎么样在决策过程中改进,为企业把关定向、获取资源。不是管理不重要,而是经营更重要。企业主要领导者要更加重视经营,学会把管理工作下移给部下,把重心从管理转向经营,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长为有效的经营者。

  管理大师彼得·德鲁克在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一书中着重讲了有效管理者的五大要素,即时间管理、重视贡献、利用长处、要事优先、有效决策。我结合自己的企业经历和观察归纳并提出有效的经营者的五项任务,即正确选择、有效创新、资源整合、创造价值、共享机制。

  当然,我们要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,管理还是基础,加强管理要注重用管理工法。工法不是系统地讲理论,而是推出一些宜操作宜拷贝的实战方法。这些年我国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,积累了很多管理方法,值得深入挖掘和总结。比如,宁德时代的极限制造就很有特点。在过去的企业生涯中,我带领团队反复实践和摸索,总结归纳出了三精管理,对不一样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。

  按照以前的管理理论,企业有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,自我发展、内生式滚雪球发展的方式是有机成长。但在企业扩张过程中,仅靠有机成长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张,可能会失去市场窗口期。所以企业既要重视有机成长,也要重视并购重组。并购重组是用来优化资源配置、实现价值发现的重要渠道。

  我国市场足够大,企业足够多,企业经营者面临的挑战,不只是考验创造资源的能力,还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,甚至整合资源的能力比创造资源的能力更重要。一些行业处于多、散、乱的状态,企业通过并购重组,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行业集中度,符合市场规律、行业规律。

  2024年《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长期资金市场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,也称新“国九条”)对活跃并购重组市场作出重要部署,证监会先后出台“支持科技十六条”“科创板八条”“并购六条”等政策措施。现在我国并购重组进入关键阶段,并购重组是破解当前一些困局的重要突破口。

  我总结并购重组有四方面意义:一是有利于企业做强做优做大,打造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。二是有利于上市公司引入创新资源、新质生产力,调整结构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,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。三是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借助上市公司重组进入长期资金市场,以及私募基金等投资者的募投管退闭环,活跃长期资金市场。四是有利于增加行业集中度,克服行业内卷,实现行业市场健康发展。

  并购重组是一项很复杂的经营艺术,从全世界来看,成功率并不高,提高并购重组的成功率关键有两点。第一,并购重组不是为大而大,不是见到企业就收购。要服从战略,要能产生非常明显效益,要有协同效应,要风险可控可承担。第二,并购重组是一个化合反应,重组企业之后,整合更为关键,像业务整合、机构整合、市场整合、管理整合、文化整合,其中最难的是文化整合,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集体记忆。企业要融合各方优质文化元素,整合出适合公司发展的新文化,增进对企业新文化的认同。

  做企业归根结底要有价值,衡量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社会贡献总额,最重要的包含几个维度,如员工‌工资、福利支出、‌税金、‌利息支出净额、‌净利润等。对公司所有者来讲,利润是非常关注的,长期资金市场的价值有时也受到商品市场利润的影响,要提升公司利润,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健康的竞争环境。

 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,但竞争有好坏之分,良性、有序的竞争是好竞争,恶性、无序的竞争是坏竞争。我们提倡要进行良性竞争,企业靠技术、质量、品牌、服务,当然也包括合理的价格来进行竞争,而不是简单打价格战。良性竞争创造价值,恶性竞争毁灭价值。

 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,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。“内卷式”竞争通常表现为片面追求低价格的过度同质化竞争。客观来讲是因为过剩,但也和企业的竞争心态有关。我们应充分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,加强行业自律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

  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,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。覆巢之下没有完卵。企业既是竞争对手,也是利益相关者,在竞争中还要学会合作。行业里的领军企业有责任带头维护市场行情报价,与中小微企业共同建设行业生态。

  合理的价格最重要,利润=销量×价格-成本。这个公式是常识,但有人往往会犯常识性错误,觉得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,是客观的,企业只能随行就市,把减少相关成本和增加销量作为主要竞争手段。

  定价即经营,定价定生死。价格是企业的生命线,必须认认真真地对待。过去在中国建材的时候,我们提出从量本利到价本利。量本利在短缺经济的时候有效,只要多销就能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取得利润,但在过剩的情况下放不了量。过剩经济下,企业要遵循价本利的经营理念,稳价、保量、降本,适当减点量都可以。

  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,企业如果确实没办法掌握定价话语权,就要学会改变竞争思路,通过差异化、细分化、高端化、品牌化等方式,从红海进入蓝海。公司制作同质化产品、大路货,竞争肯定很激烈,如果生产差异化的产品,效益可能会更好;市场细分也是企业获得价值优势的一个办法,细分能增加产品附加值;不少企业通过走高端化路线,实现了价值提升;此外,企业还要积极打造自主品牌。我们要增加对国产品牌的自信心,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,用品牌价值创造产品价值和企业价值。

  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,我国企业坐拥国内大市场,同时深入开发海外市场,外贸总体保持平稳增长。现在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、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加深等情况,我国企业向何处去,市场在哪儿,该怎么做?我们仍旧是要回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。

  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市场需求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市场,是我们一个稳定、长期的市场,必须深耕细作,拉动需求。我们主张企业把好产品在国内销售,因为这是一个长久的市场。同时,也要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,研究国际市场新变化,因势利导、积极布局。

  现在我们常讲“不出海则出局”,我国企业这一轮出海,是带着资本、技术、装备、品牌、管理等走出去的,出海进行建厂或并购。这背后也是企业成长的逻辑,公司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,会逐渐扩张,从本土化发展成为跨国公司,这是一种必然趋势。当然,企业这一轮出海,也有要着重研究和注意的问题。

  四是注重和防范风险,如政治风险、政策风险、法律风险、汇率风险、安全风险等,出门在外,要多长几双眼睛,多长几个心眼,注重人身财产安全。

  五是站在道德高地做企业,企业出海要遵守国际市场规则,为当地经济做贡献,与当地企业合作,为当地人民做好事,注重融入当地社会,实现真正走进去。